【讲述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第七期 中共双辽党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中共双辽党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进军东北,决战东北,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抉择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共辽源县委和中共双山县委在严峻对敌斗争的形势下,高瞻远瞩,有胆有识,多方运筹,积极主动地剿匪反霸。把发动群众看成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通过抓住发动群众这一关键环节,进行了清算汉奸、减租运动、生产运动、建立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武装和人民政权,把群众斗争从经济斗争迅速提高到政治斗争,加快了根据地创建步伐,推动了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第一节 关内干部和东北民主联军进驻辽源县和双山县
1945年,为了实现挺进东北这个重大战略转变,中共中央给各中央局发出了《关于配备一百个团的干部进入东北的指示》,要求山东、晋察冀、冀鲁豫和太行各区准备开赴东北的部队要迅速前进,华北、华中各区要派遣100个团的干部迅速到达东北。
1945年8月中旬,赵治安、杨松亭等人以教拳习武,假借村自卫队送坏蛋的名义巧进双山,缴械并处决了当时号称刘大马棒的伪双山警察所长刘文学等人,捣毁了警察署和维持会。这个队伍很快扩大到600余人,并派人与东北民主联军建立了联系。
1945年9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以苏军身份分批返回东北,按计划进驻50余个战略要地。这些战略要地中有12个大战略点,即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吉林、延吉、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北安、海伦、绥化等,每个大战略点下面各有若干个小战略点。各战略要地的抗联负责人分别就任驻该地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职务,协助苏军实施军事管制,维持社会治安,肃清日伪残余,联络各界人士,接管城市等项工作。与此同时,隐蔽在东北各地的地下党组织和地下党员也纷纷开展半公开活动,接组织关系,发展党员,与抗联人员联系,积极参加接管斗争。
9月17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同。19日,由刘少奇起草的《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党内指示电指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这一战略决策的核心即是争取完全控制东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9月下旬,发出一系列指示,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始了“有共产党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毛泽东称之为“又一个几千里的长征”。开赴东北的干部和部队来自延安和全国各个根据地。除冀热辽李运昌部5000余人已经到达东北外,先后开赴东北的还有山东军区5万余人,新四军第三师3.5万人,第三五九旅南下第二支队3000余人,延安教导第一旅第二团及回民支队3000余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炮兵学校、陕甘宁南下第二支队以及延安干部团、晋绥干部团、九干队、中央党校、延安大学和晋察冀、冀中等根据地派出的部队和干部。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海陆并进,昼夜兼程,在3个月内先后到达东北,共计干部约2万人,部队近11万人。为加强对东北各项工作的领导,确保胜利,中央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共20人派到东北,其中陈云、高岗、彭真、张闻天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彭真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彭真、陈云于9月18日到达沈阳,之后林彪、高岗、张闻天、李富春、李立三、罗荣桓、林枫、蔡畅、王稼祥、黄克诚、王首道、程子华、谭政、万毅、古大存、陈郁、吕正操、萧劲光等也陆续到达东北。
1945年10月,为了开展工作,中共中央东北局先后从冀东、冀中、山西分批调60余名干部团的同志,分赴辽源县和双山县。东北民主联军和60余名干部团的同志进驻郑家屯后,为加强对辽源县党的领导,其中有50余人留在辽源县。辽北省一专署专员赵北克等同志被派到郑家屯,筹建辽源县民主政府和辽源县农工会。其余10人被派往双山县,筹建双山县民主政府和双山县农工会。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和地方武装的武器主要来源于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收缴日伪的武器,另一个来源是苏军拨给的战利品。本来,苏军有令,在战争中获得的武器和战利品不能交给国、共任何一方,抗联人员与苏军有着深厚的友谊,取得了苏军的理解和支持。